鷹嘴豆泥開啟了另一個世界

Hsiao
Dec 9, 2021

--

自從2018年認識鷹嘴豆這東西之後,驚為天人,有種開了我的一扇窗一般,從此填滿了我接下來兩年的窮學生日常飲食、去逛超市也變成必買的固定班底之一。

原味鷹嘴豆泥淋上橄欖油搭配餅皮。

記得在格拉斯哥念書時,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的室友Molly,他是我第一個遇到的全素者。雖然在我朋友之間也有幾位素食者,但通常是蛋奶素、鍋邊素,而Molly是蛋、奶,連蜂蜜都不吃、十分嚴格的那種。有次和其他室友聚在廚房,我問了他吃素的原因,不知為什麼每次遇到吃素者都會好奇是從小就開始吃的嗎?還是有什麼原因改變飲食的?。他回答道其實以前他也是吃葷,在十幾歲時有次開完刀,身體很虛弱,當時朋友建議他可以改變飲食試試,一嘗試之後發現體質比以往好很多,就從此吃素了。聽到此我有點納悶,想起在一般通常在開刀完或身體虛弱時不應該多補充蛋白質,像是麻油雞、鱸魚湯這類的嗎? 但立刻又想起曾經聽過歐美沒有坐月子的習慣,反而是大吃冰淇淋補充熱量這類的論述,這麼想好像也沒那麼奇怪了….

總之一次的開刀,改變了Molly往後的飲食,他曾經也熱愛牛排,現在的他一邊說著他吃素的故事,一邊從櫥櫃拿出一包墨西哥捲餅,再從冰箱拿出透明裝滿米白色泥狀的一小塑膠圓盒,開始撥著餅皮沾著吃,順道問了他那盒是什麼,他以典型美國人的浮誇語調說是他人生的最愛”Hummus鷹嘴豆尼”她有時候會淋橄欖油跟檸檬汁,有時會切一點醃製橄欖搭配,她一邊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一邊問我要不要也試試看,我撕了一小角餅皮,沾了大於餅皮面積的鷹嘴豆泥,放入口中。

How is it? 他一臉我早就告訴過你很好吃的樣子看著我,恩,口感蠻有趣的,也許是受限於詞彙不足,或只是腦袋尚未找到適合的歸類,我通常把無法識別的口感都暫且先定義為有趣,interesting?? hmm doesn’t sound like an approval 她微挑眉語帶懷疑的說著,我還得趕忙解釋我指的interesting是認真指的是新鮮有趣,而非英國人挖苦諷刺地用法,後來想想,把別人最愛的東西定義為有趣,似乎有些失禮。在一陣開玩笑後Molly略帶嚴肅地問說:所以你之後還會再給鷹嘴豆尼機會嗎?我如反射動作般的回答:絕對會,她這才滿意的回她房間,結束了晚餐聚會。

我回到房間後立刻開始搜尋Hummus, chickpeas, 鷹嘴豆(泥)等關鍵字,一篇接著一篇文章地讀著,鷹嘴豆尼:主要是以鷹嘴豆、中東芝麻醬(Tahini)、蒜、鹽、檸檬汁組成,再淋上橄欖油,但變化種類多,可以再加上辣椒粉、也有看過加上南瓜、地瓜、酪梨、甚至還有青醬搭配、做出不同口味的組合。通常鷹嘴豆泥會搭上油炸鷹嘴豆餅(Falafel),或是捲餅之中、用Pita餅沾著吃,或是搭配蔬菜,像是烤茄子、胡蘿蔔、甜椒、小黃瓜、都很百搭。

炸鷹嘴豆餅與豆泥跟其他一系列醃製酸菜的組合。

然而這麼百搭多變的鷹嘴豆泥,談到它的起源則十分敏感,會挑起國家戰爭。

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每個國家各說鷹嘴豆尼是他們國家發明的,然而確切起源已不可考,唯一能確認的是它來自中東一帶。

2008年黎巴嫩產業協會主席不滿以色列,把鷹嘴豆泥以以色列國家美食的名義行銷,任為這樣誤導西方消費者以及侵權,因此一狀告到歐盟去,然而卻被認定證據不足,無法判定。好吧,既然無法證明鷹嘴豆泥是黎巴嫩的,至少讓鷹嘴豆泥與黎巴嫩從此掛勾、永留青史吧,因此黎巴嫩製作重達2000公斤的鷹嘴豆泥試圖打破金氏世界紀錄。以色列當然不甘示弱,立刻製作一個直徑長達6.5公尺,重達4000公斤的巨型鷹嘴豆泥盤供大家享用。黎巴嫩看到之後心想這攸關國家顏面,怎麼可以輸, 因此產出重達一噸多的鷹嘴豆泥拚了。認真覺得各國應該早就捧著爆米花津津有味地看著這齣鬧劇會演到何時了吧…..

總之儘管鷹嘴豆泥的發源地與歷史淵源喬不攏,還是很感謝前人們的發明,後人才有好吃的鷹嘴豆泥得以享用。先前在歐洲時發現鷹嘴豆泥在超市是基本配備,簡單、方便有點之餘亞洲的豆腐那種地位,通盛會出現在素食、養生區。價格約落在一兩歐左右,對於窮學生來說根本完美。

當然超市賣的遠不及現做的好吃,市區也有不少中東小吃,價格相較於其他餐廳很本佛系,除了鷹嘴豆泥常見的菜色還有炸白花椰菜、烤茄子(通常是圓形的那種)以及哈魯米白起司(Halloumi Cheese),雖然源自於賽普勒斯,但在希臘、中東餐廳也很常見,是口感具有嚼勁、不會融化適合烤跟煎的乳酪。有的餐廳也有結合羊肉或雞肉,吸引非素食者的客群,有的還會撒上點點紅石榴作為最後裝飾。

這是搭配雞肉的版本,稍微擺盤了一下。

近幾年歐洲吃素的風氣越來越盛行,尤其是在柏林。以往德國人愛吃豬腳、香腸配啤酒的既定印象主要比較符合位在德國南部城鎮的中老年人,德國北方,尤其是住在柏林的年輕一代、像是從事音樂、藝術、設計類的、算算還真的蠻多人都吃素的。

我自己雖然沒有吃素,但鷹嘴豆泥在我室友介紹之後從此成為了冰箱的固定班底,有一陣子會刻意挑選不同牌子與不同口味的鷹嘴豆泥嘗試,也吃出了一些心得。紅蘿蔔、紅椒、小黃瓜是我內心中最適合搭配鷹嘴豆泥的前三名,我自己是喜歡蔬菜吃生的,但紅蘿蔔稍微燙過一下口感偏軟也是不錯。搭配餅皮也十分適合。鷹嘴豆泥口味方面的話我喜歡原味淋上橄欖油的,或是加點紅辣椒粉點綴。

回來台灣之後,一開始非常興奮不用每天自己煮而且吃這麼單調的食物了,台灣根本美食天堂阿!!!但在經過半年之後,某天在回顧照片時也不免有點懷念當初陪伴我兩年、具有革命情感的鷹嘴豆泥。搜尋了一下在台北哪裡可以買鷹嘴豆泥,發現天啊未免太貴了吧,本來以為是定義給窮鬼吃的東西怎麼變成天價阿,好吧在蝦皮試試看吧,結果找到有人在蝦皮上賣,標榜自家廚房生產、乾淨衛生看得見……恩這部分我是有點存疑拉,畢竟這是你家廚房,到底衛不衛生、乾不乾淨我怎麼知道…..絕望之餘我只好來搜尋食譜,想說說不定可以自己動手做? 結果一查發現不過就是雪蓮子嘛,市場上賣的價錢跟紅豆差不多,因此決定自己動手試試。

這張是豆泥跟豆餅分開放的分享餐,我手機的食物照鷹嘴豆泥應該佔三成…

首先要準備的原料有鷹嘴豆(雪蓮子)、白芝麻、橄欖油、蒜頭、檸檬、鹽、白麻油、食物調理機或調理棒。

比例的部分我蠻隨性,因為鷹嘴豆泥也沒一個既訂的標準,製作過程中不斷的試吃調整成自己喜歡的口味,例如喜歡滑順一點就多一些橄欖油,喜歡扎實一點就油少放一些,有點像是做實驗的概念。

步驟:

  1. 將鷹嘴豆煮熟:網路上多半是說用水煮的然後前一天要浸泡,但我自己覺得電鍋萬能阿,用電鍋的話也省去浸泡的時間,只要蒸到鷹嘴豆軟的程度是可以輕易捏成泥就可以了。
  2. 準備白芝麻(Tahini)的部分:煎鍋放上白芝麻小火乾煎,當色澤呈現金黃時就代表可以了,白芝麻油可以先加入攪拌或是稍後直接加入調理機也可以。
  3. 食材攪拌:將煮熟之鷹嘴豆放入調理機攪拌,接著放入橄欖油、煎好的芝麻、白芝麻油、蒜片、鹽巴、擠點檸檬汁,一邊攪拌一邊再慢慢放入橄欖油。
  4. 客製化與擺盤:前述步驟一直攪拌到試吃後覺得口感是自己喜歡的就可以了,如果喜歡稍微嗆辣一點可以多放些蒜片或紅辣椒粉,喜歡酸點就多擠些檸檬,喜歡芝麻味濃厚一點就多些白芝麻油。接著可以切些蔬菜、盛盤,再淋上一些橄欖油及灑點紅辣椒粉就完美上桌啦!!!

心得:自己做真的好吃,而且由於食材簡單不易失敗,客製化彈性多,所以完全照著自己的口味調整。當初想說哇作了這麼一大盤可以分裝慢慢吃,結果根本當天就吃光了,一點都不剩…..

這是第一次自己做的鷹嘴豆泥,硬是要很假掰的把蔬菜切整齊跟擺盤,還要學餐廳以幾顆鷹嘴豆點綴、淋上橄欖油跟灑上紅辣椒粉,但不得不說真的很好吃!
這是第一次自己做的鷹嘴豆泥,硬是要很假掰的把蔬菜切整齊跟擺盤,還要學餐廳以幾顆鷹嘴豆點綴、淋上橄欖油跟灑上紅辣椒粉,但不得不說真的很好吃!

--

--

Hsiao

以寫作紀錄旅行足跡、從平凡生活中發現樂趣。